「每個星期天晚上,全世界有數百萬人躺在床上,想著明天又要上班,然後嘆一口氣。」
於是他們開始瘋狂存錢、投資、學習,希望35歲就能財富自由。但諷刺的是,為了早點不工作,他們反而更拼命工作,做著討厭的事,每天消耗自己的靈魂。
更糟的是,當他們看到 Instagram 上那些數位遊牧、自由接案者的光鮮生活時,又盲目跟風,從一個社會框架跳進另一個,依然忽略真正的自己。
你來這世界不該是為了工作,認識自己、做自己、愛自己是你這一生的任務,不是賺多少錢,有多財富自由,時間自由。
傳統工作框架的崩解
我們都知道,現在朝九晚五的上班職場生活不是必要性。
這個很重大的思想轉變跟疫情時給予世界的工作變動有很大的影響,當然還有大部分是因為科技進步與人類意識思維的改變。
過去的世代有著清晰的人生軌跡:
好好讀書 → 找份穩定工作 → 結婚生子 → 退休享福
當大家開始有更多選擇跟進步時,就會產生新的思維
現在這套「社會遊戲規則」已經不再適用。我們有了更多選擇,卻也因此更加迷茫。
你夠酷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打開 IG 看到好像每個人都是自由工作者、數位遊牧、一人公司、網路創業、自媒體經營者。
不知不覺從社會給予傳統的朝九晚五的觀念,轉換到好像要往這方向才比較“酷”,才是現代人。
現在的世代有太多賺錢的方式與生活模式
也代表現在的世代,並沒有清晰的人生軌跡
不讀大學 → 找份新創工作→離職→網路創業
大學畢業→網路創業→數位遊牧
創業→大學休學→創業
這個排列可以產生無限的組合路徑
但當一個人沒有清晰的方向跟步驟時,人就會不知所措
也許你現在急欲想脫離傳統的框架,所以你會去找一個你追蹤的創作者,你嚮往他在社群媒體上表現出來的身份&生活。
現在感覺社會流行:
#自由工作者
#自媒體經營
#一人公司
#數位遊牧
有了這些標籤感覺比較酷
當傳統工作退休已成爲老套時,你又等不及的為自己加上一個標籤。
至少,你應該沒有看到一個打卡上班族很自豪的分享他每天的辦公桌照片然後 #上班族
如何不讓你的人生被困在工作中?
從你出生的那刻起,就在想辦法存活下去。
但小時候我們擁有父母給予的照顧,讓你好好的健康長大。
到了某個時候你必須要好好的存活下去,你需要錢吃飯生活,所以工作換錢根本如同預設在你的 DNA 。
如果你的資源比較豐富。這個預設導航可能不會立即帶著你去工作。
也許有些人繼續念書
也許有些人踏上旅程
也許有些人不用工作
但到了某個時機點“工作賺錢”的導航會自動開啟。
這邊的工作指的並不只是所謂朝九晚五打卡的上班族。
就算你是自由工作者,你接案也是在工作。
就算你是一人公司,你經營自媒體也是在工作。
兩階段人生策略,從上班到自由
我很喜歡的一名國外創作者 Dan Koe,他靠寫作在網路上賺錢超過 6 位數。他在大學畢業後堅持不想要進入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他嘗試創業,但他在網路上沒有賺到任何一毛錢,信用卡負債超過 8000 美元,學貸也背了快 2 萬美元。
兼職薪水少得可憐。
他那時覺得自己人生真的完了。
後來 Dan 的計畫是靠接案養活自己,如果失敗就去找份工作。
他開始全職接案網頁設計,慢慢開始有一點成果……但遠遠不夠養活自己。
最後還是去找了一份正職上班族,他一邊上班一邊繼續經營自己的接案事業,從工作中學到不少流程,也應用在接案事業中。
後來,他的接案收入超過正職,於是經歷了正職上班族 7 個月後就離職了。
Dan Koe 終於實現了童年的夢想 —— 為自己工作。
這個故事我看到其實滿有既視感的,雖然過程一定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經歷也可以理解他每換一個方向的決定背後的掙扎。
我們基本上為了生存下去都會進行人生第一階段:工作。
人生事業第一階段:工作
在第一階段的工作,是有很大的意義。
我沒有宣揚你不應該工作,我也沒有倡導每個人都應該離職。
反而曾經在職場工作是現在很可貴的經驗。
你會在工作中累積財務基礎。
身為一名上班族是最容易賺到你這一生絕大部分資產,前提是你一定要把每個月的部分薪水拿去投資,這一大部分越多越好。
我絕大部分的投資都是在我上班那 5 年的本金,而我建議可以先去投指數型基金也就是 ETF,不論是台股還是美股。
當你還在猶豫擔心投資會不會不安全、賠錢時,市場已經毫不留情的一直往上升,你只會一直錯過。
你會在工作中建立社會人脈與專業技能。
我在離職後的第一個接案就是從我正職工作時留下的伏筆。
關於自由接案這個主題,我又有好多故事可以說,我也曾主動發信給我想要合作的對象,有機會之後可以寫關於自由接案的內容。
我說想說的是,若不是因為在正職工作認識的人,以及在上班時的工作態度表現,離職後我也不會有這些案子可以接。
正職上班族是一個很好鍛鍊自己各種面向的戰場。
人生事業第二階段:做自己
你小時候有夢想嗎?
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寫過主題是「我的夢想」的作文?我印象中好像沒有,但我相信身處於台灣義務教育的規範下,這個應該是每個小學生必須寫的文章,但我根本忘了我寫下了什麼。
有一陣子我很困惱我的人生好像沒有明確的 “夢想”
跟身邊的朋友聊天,看大家的動態,都好像有一個目標夢想
有人想趁 30 歲這幾年出國生活一陣子
有人個創立自己的設計品牌的目標
有人當個打卡上班族也覺得是他想要的生活
那自己呢?
我好像沒有夢想。
我好像不知道我的夢想是什麼。
我以為追求時間自由、財富自由是個崇高的目標。
你要問自己: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只有當你認識自己、愛自己、善待自己,你才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時間自由、財富自由
而不是盲目的跟著別人經營 IG、部落格,想要賺個快錢
這一切要回到你要很有意識的生活著,覺察自己
把心靜下來。
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要做什麼事:從小到大,你會受到父母、學校、老師的影響,不自覺會認爲自己也要像他們一樣。
你沒有辦法明確的說自己想要什麼:又或者你是有另外一種強烈的方向是:我不要像他們一樣。
因此你盲目的跟在這些前人的背後,看著他們的背影,走在他們的道路上。
在這條道路上,你可能走著走著會發現“這不是我喜歡想要的”
留在原地比較安全。
只有當我們開始打破行為模式,你才開始可以成為任何你想要成為的人。
打破被困住的循環
直到你將無意識加以意識化以前,它會一直指引你的人生,而你會稱之為「命運」——卡爾・榮格(Carl Jung)
你被困在循環中這麼久是因為你的大腦。
對行為改變動機的研究顯示,作為人類,我們傾向於忽視負面警告而對正面警告有較好反應。《神經可塑性》這本書這樣說。
我的 20 ~ 30 歲基本上是在慢性情緒失調過完的,直到我有意識的去學習,才看到我本人明確的改變。
因此我能了解你明明知道你很想改變,但你卻動彈不得。
除非狀況變得很糟糕,否則你不會對這些負面訊號做出反應。
當你身處於一個不開心的環境、不舒適的狀態,你的大腦會自動幫你以最省力的方式來面對,並且會產生負面情緒。
然而大腦並沒有想要改變,因為改變太累了。
而當你也不知道如何管理情緒,困住自己的循環就此展開。
怎麼辦?
改變你對自己說的話
當你一直重複負面的想法時,大腦會一次一次幫你烙印在神經系統中。
從此刻起,請注意你對自己說的話:
上班好痛苦➨ 雖然這份工作讓我不開心,但我正在尋找新的可能性。
工作好無聊➨ 這份工作對我來說已經少了挑戰,我想探索能激發熱情的事。
我賺不到錢➨ 我正在學習新的方式來增加收入。
有個想法出來時,馬上去做
這邊並不是說你現在有個想法是:我想離職,就叫你馬上去離職。
而是你想離職,那你離職後是想要做什麼呢?
如果你離職後是想要當躺平族什麼都不錯,那也是個選擇,前提時你的存款夠你用。這邊就馬上有個行動你可以去做:你要如何讓你的存款夠你在當躺平族時夠用?
每一件你想要做的改變都可以產生出很多行動來讓你達成該改變,只是你要馬上去做!
為什麼要馬上行動?
當一個想法在大腦中停留超過5分鐘後,被執行的機率會急劇下降到不到10%
而你猶豫的那幾秒鐘,你的大腦為了讓你回歸自動化省力模式,會給你很多藉口不去行動
再來,你的小行動會產生多巴胺,讓你的大腦開始相信「改變是可能的」
你來這世界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最後我想跟你說,你來這世界不是為了工作,我們這一生來這世界,就是來體驗而已,一邊慢慢的體驗,一邊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做自己、愛自己是你這一生的任務,不是賺多少錢,有多財富自由,時間自由。
我透過「創造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來擁有時間自由&夠用的金錢,支撐我體驗人生&認識自己
這才是我來這世界最重要的事。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