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封我要寫給 —— 完全 0 經驗創作者的信。
如果你看到這封 Email ,也許你想要開始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也許你想要開始創作。
但也許,你曾經想過:「我什麼都不會,哪有資格寫文章?」
我懂。
最近與同學諮詢時,才剛開始會議沒多久,他立即蹦出困擾許久的問題:
「對於一個完全沒有專業知識或技能的人,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利基市場在哪裡,要如何產出內容?」
我並沒有在第一時間針對這個問題提出解答。
因為,
你並不是真的「什麼都不會」。
而是你不夠了解自己。
你需要知道自己是誰,才能了解自己的裝備_ Jordan Peterson《生存的 12 條法則》
但別擔心,你不夠了解自己是正常的。
沒有人是真正完全的了解自己,因為當你真正全方位了解自己時,代表你已經開悟了,那你應該就不會看到這封信,
你「沒有專業」,其實是最好的起點
我們都被困在一個思維框架裡:認為只有專家才配分享內容。
但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教」別人東西?
你跟朋友分享哪家餐廳好吃。
你告訴同事某個 APP 怎麼用比較方便。
你在家族群組分享育兒心得。
你推薦朋友看某部影集。
這些,不就是內容創作嗎?
你真實的經歷,就是別人渴望的答案。
這也是其中一個為什麼 AI 沒有辦法取代創作者的一個癥結點,AI 可以用大數據收集很多人的故事經驗。
但,我們都知道現實生活往往比電視裡的八點檔還荒謬。
讓我深刻的經歷就是,當我開始分享自己從上班族到自由工作者的摸索過程時,收到最多回響的,不是那些成功案例,而是我分享的困惑、挫折和小小突破。
原來,讀者要的不是「專家告訴我標準答案」,而是「有個跟我一樣在摸索的人,願意分享他的真實過程」。
認識自己的三個層次:從迷茫到清晰
第一層:發現你每天在做的事
你知道你刷牙是從左邊開始刷,還是右邊開始刷嗎?是從上排牙齒還是下排牙齒?
我們往往不會注意到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與人對話的內容、每天走的路。
當你開始注意這些當下發生的事情時,你會發現
「你每天都被問了很多問題」
「你每天都在解決問題」
那,「你每天都在解決什麼問題?」停下來問問自己。
工作中的困難、生活中的選擇、學習路上的疑惑、人際關係的挑戰。
「別人為什麼會來問我?」
朋友請教你的經驗、同事依賴你的能力、家人信任你的判斷。
你可能會說:「但這些都很平凡啊!」
其實,越平凡的掙扎,越容易產生共鳴。
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他們需要的不是遙不可及的成功故事,而是身邊人的真實分享。
第二層:找到你願意深挖的興趣
你有沒有發現,當朋友問你問題時,有些話題你會滔滔不絕,有些卻一問三不知? 那些讓你眼睛發亮的話題,就是線索。
你會熬夜看什麼樣的 YouTube 影片?
你會主動點開什麼樣的文章?
你在聊天時,什麼話題會讓你忍不住多說幾句?
這些,都在告訴你什麼是你真正感興趣的領域。
但這還不夠。
通常這些問題我們都知道但是去又會心存懷疑:但是這些主題我就只是有興趣。
興趣可以分為三種:
1) 賺錢的興趣
任何你喜歡,而且願意長期投入的主題
永恆市場:健康、財富、關係和幸福
依照各主題,可以再細分為不同的子主題
實際上,你的賺錢興趣可以是任何東西。
它應該是你能看到自己長期從事的主題。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方向,可以先了解「永恆市場」和目前市場上大家已經在買什麼。
所謂「永恆市場」是指健康、財富、人際關係和快樂,因為這些領域總有需求。
觀察你在社群平台上追蹤的那些人,你會發現他們都在銷售解決這些市場問題的產品
2) 你真正的興趣
你有什麼想更深入學習的主題嗎?
或許你可以從自己的瀏覽器紀錄或 YouTube 觀看紀錄找靈感
看你買過或一直想買的書
以我自己來說,我目前很感興趣的是自我探索與意識成長。
這方面我無法幫你太多,因為我不是你。
所以,有什麼東西是你願意長期學習的?你最想寫的是什麼?
選一個主題吧,果斷一點,現在就開始動筆。
你隨時可以更改方向。
對自己猶豫不決,只會拖延你找到真正熱情所在的時間。
3) 你的成長型興趣
當你深入了解一個主題時,你其實同樣在成長、疊代(我喜歡用疊而不是迭)
當你深入了解一個主題時,你同時也更了解自己。
當你更了解自己,也就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他人。
最後,真正的關鍵是:你願意在這個主題上「犯錯」嗎?
願意嘗試、願意失敗、願意調整、願意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
比如說:
- 上班族的理財摸索 —— 你願意真實分享自己買錯股票的經驗嗎?
- 新手爸媽的育兒實驗 —— 你願意承認自己也會對孩子發脾氣嗎?
- 轉職路上的真實記錄 —— 你願意分享面試被拒絕時的沮喪嗎?
我曾經以為一定要很厲害才能開始分享,但後來我發現,最有價值的內容往往來自「正在路上」的人,而不是「已經到達終點」的人。
第三層:問問自己,你真的願意做這件事嗎?
當你開始注意自己的日常,找到能幫助的人之後,最重要的問題來了:
- 你願意在沒有人關注的時候,依然堅持做下去嗎?
- 你對這件事情有熱情嗎?
這不是什麼勵志雞湯,而是非常實際的問題。
因為建立個人品牌需要 6 到 12 個月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你會遇到:
… 沒有人看你內容的冷清時期。
… 質疑自己是否在浪費時間的懷疑時刻。
… 看到別人快速成功而自己還在原地的焦慮感。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沒有真正的熱情,你很快就會放棄。
但如果你真的喜歡,真的願意投入,那些困難都會變成你成長的養分
當你真正願意做這件事情時,內容創作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表達。
- 你不會為了「要寫什麼」而煩惱,因為你總是有想分享的東西。
- 你不會為了「沒有人看」而沮喪,因為創作本身就給你帶來快樂。
- 你不會為了「變現」而焦慮,因為你相信價值總會被看見。
所以,在開始之前,問問自己:
這個主題,你願意談論一整年嗎?
即使沒有人回應,你也願意繼續嗎?
當你遇到挫折時,你會選擇調整策略還是放棄?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向。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沒關係,繼續尋找,直到找到那個讓你眼睛發亮的主題。
內容創作的本質:與人產生連結
你知道嗎?
那些真正有影響力的創作者,他們成功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多厲害,而是因為他們願意真誠地連結。
你的學習過程,就是最珍貴的內容。
你嘗試新方法時的緊張和興奮。
你遇到挫折時的困惑和調整。
你有小小突破時的喜悦和反思。
你把理論應用到現實時的意外發現。
這些真實的情感和體驗,遠比完美的教學更能觸動人心。
你的第一篇內容可以這樣開始
如果你現在就想開始,試試這個簡單的框架:
「我正在嘗試 ___,這是我第一週的真實記錄」
比如:
- 「我正在嘗試每天早起,這是我第一週的真實記錄」
- 「我正在嘗試學理財,這是我第一週的真實記錄」
- 「我正在嘗試轉換跑道,這是我第一週的真實記錄」
在文章中誠實分享:
為什麼決定開始這個嘗試?
過程中遇到了什麼意外?
有哪些小小的收穫或頓悟?
下週打算如何調整策略?
就這樣,你的第一篇有價值的內容就誕生了。
每個你現在覺得很厲害的創作者,都曾經是那個不知道自己能寫什麼的新手。
他們和你的差別不是天賦,而是:
他們願意在不完美的狀態下開始。
他們相信自己的經歷有價值。
他們持續記錄和分享。
你的故事、你的掙扎、你的小小突破 —— 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
沒有人能夠取代你的視角和經歷。
我發現到,當你開始真誠地分享自己的過程時,奇妙的事情會發生:你不只是在幫助別人,你也在更深刻地認識自己。
停止懷疑,開始記錄
如果你看到這裡了,代表你已經比大多數人更願意思考和行動。
記住一件事:
內容創作不是表演,而是分享。
不是為了證明你有多完美,而是為了連結那些跟你有相似經歷的人。
當你願意真誠地記錄你的摸索過程時,你就已經在創造價值了。
所以,停止等待自己變得更厲害,開始記錄你現在的樣子吧。
也許今天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嘗試,會成為某個人明天改變的起點。
你準備好開始了嗎?
送給想開始行動的你:聰明創作者 AI 新手包
如果你看到這裡,代表你正在思考如何開始。
其實,我也曾經是那個對著空白頁面發呆、不知道該寫什麼的創作者。
曾經每次想寫部落格,都會掉入這個迴圈:
花 2 小時想主題,還是沒靈感 • 好不容易有想法,卻不知道怎麼組織
寫到一半就卡住,最後放棄
直到我發現如何跟 AI 合作。
🎁 你的創作者新手包:
- 【部落格利基市場嚮導】 這個工具幫我解決了「不知道寫什麼」的問題。現在我 5 分鐘就能找到有搜尋量、有獲利潛力的主題。
- 【文章大綱產生器】 有了主題,下一步就是規劃架構。這個指令讓我 3 分鐘就能產出完整的文章大綱,再也不用苦想如何組織內容。
其實,這兩個工具只是我完整【創作者的 AI 指令圖書館】的一小部分。
如果你想擁有完整的【創作者的 AI 指令圖書館】,可以在此購買。
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想法。
請幫我做一件事,截圖你最喜歡的部分分享到 IG 限時動態 tag 我 @ikeakew
想知道哪一個部分對你來說最有共鳴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你離「建立個人品牌開始變現」更進一步,我的任務就達成了
感謝你花了你寶貴的時間來閱讀我的文章!
祝好睡好起
Ikea